集团管控的架构模式分析
Framework Pattern Analysis on Group Management and Control
一、集团管控的主要架构模式
集团管控的常见架构模式有下面3种:
1、集权式
总部高度集权,项目享有经营权,绝大部分决策都需要总部审批。
2、分权式
项目高度自治,总部仅监控,不作决策。
3、分级授权式
总部项目分级授权,总部和项目都有决策权。
二、架构模式的特点和利弊
1、集权式
特点
● 经营数据高度集中于总部,项目系统相对简单
● 属于典型的总部集权、项目响应型管控机制与信息架构
利弊
● 项目的自主决策受到较大制约
● 总部对项目行使强力管控
2、分权式
特点
● 各个项目系统较高程度地独立运作
● 总部仅进行统一的报表数据集中与分析
利弊
● 各个项目的自主性、独立性非常强
● 总部难以对项目的经营形成有力的指导和影响
3、分级授权式
特点
● 总部、项目的系统部署均相对完备
● 项目系统和总部系统之间存在较多的交互
● 权限设置较为灵活多样
利弊
● 集权与分权较为均衡,并且可以动态调谐
● 确保集团层面管控的同时,也保障项目的自主性、独立性不受制约
影响因素之:阶段、规模、战略、布局
Influencing Factors: Stage, Size, Strategy, Layout
不同的管控模式,代表了集团公司的集分权程度。企业集团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集分权管控模式,取决于企业集团对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自身的资源能力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的正确判断。对不同的企业,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评估与选择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一般来说,可以从企业的业务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业务发展战略、业务布局、资源关联度、集团总部的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及其他因素来综合分析。其中,每一种因素都将对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的集分权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具体如下:
(一)业务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的集分权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开始一项新的业务或者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企业集团总部在该业务方面来说,不管从自身能力、企业规模,还是从市场地位的角度,都是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为了集中集团有限的力量,可能会倾向于集权管理,这样有利于集中集团的资源优势,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随着企业集团的不断扩大与渐趋成熟,逐渐走向分权管理控制的道路。因此,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的选择问题,要充分考虑到集团公司的发展阶段。
(二)企业规模
传统集权分权理论认为,当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因为集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保证有限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集权有利于整合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此时,企业的管理应该以集权为主;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决策数目多,协调、沟通及控制不易,企业管理应该逐渐倾向于分权管理,集团总部的能力不可能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无止境增大,同时,随着随即的行业及业务的增多,总部应该集中精力解决更加重要的问题,分权管理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企业的发展规模是选择管控模式的重要因素。
(三)业务发展战略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总体的筹划,战略对企业的所有的活动都会产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视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因此,管控模式的选择离不开集团的战略的指导。每一种管控模式都离不开战略。比如企业在实施扩张型战略时过分强调集权是不明智的,应该积极鼓励项目开拓外部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分权程度应该大一些。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在稳定战略下集团总部必须对投资融资权从严把关,而对有关资金运营效率方面的权力可以适当分离;在混合战略下,有必要对不同的子公司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企业集团在某一阶段采取的具体战略的差异必然要求不同的集权、分权管控模式来支撑;企业集团所涉及的各种业务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都有不同的特性,因而业务发展战略对于该项业务的集分权管控模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下,企业对于集权要求比较高,随着涉及的业务领域的数量增多,企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企业的管理也逐渐走向分权的管控模式。
(四)业务布局
一般来说,如果集团企业的成员企业分布区域比较单一,这有利于总部的管理和控制,集权化的管控模式的倾向性会高一些,如果分布的区域广阔,甚至跨国经营,那么分权制的管控模式倾向性会高一些。
影响因素之:关联度、总部能力、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
Influencing Factors:Correlation, HQ Capabilities, Level of IT, Corporate Culture
(五)资源关联度
资源的关联度是指集团总部掌控的资源与下属企业经营的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通常可以从原材料及其产品的相关性来看,如果成员企业的资源相关性较高,如原材料或者产品形成了上下游的关系,那么采用较为集权的管控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反之,如果资源的相关度低,甚至是不相关、跨行业的产品,企业集团采用集权化的管控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小。
(六)集团总部的管理能力
不同的企业,表现出来的管理水平不同。总部的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人员的结构、人员素质、管理技能、考核与激励以及信息沟通能力等方面。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表现的管理水平也不同,通常来说,企业在发展初期,管理水平一般较低,比较适合采用集权的管控模式,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企业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如果在管理能力较低的情况下采用分权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出现企业失控的现象。当企业集团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总部人员的管理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管理经验丰富,训练有素,则可较多地分权。如果管控模式的选择过程忽略了集团总部的管理能力,那么企业要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要么就是执行力不足,企业发展缓慢。
(七)信息化水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信息对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集团总部而言,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把握市场先机的前提。因此,总部对集团内外部信息的把握都将是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任何一个企业,信息资源都是相对分散的。企业规模越大,产业越是多元化,信息资源就越分散。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改进都有助于分权,也有助于集权。对于发展初期的企业集团来说,信息化水平更加利于总部的管理控制,使集团总部更加倾向于集权管控模式。
(八)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强有力的导向和支配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的选择也应当充分考虑到企业文化的现状。如果企业形成了统一的企业文化,对于集权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企业集团往往拥有众多的成员企业,这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有可能会形成,甚至已经形成亚文化,这种情况下,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集权管理的效率将大大降低,甚至有可能出现管理失效的情形。当然,对于中国大多数由国企转制的企业集团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深圳小异,长期以来企业的文化差异并不十分大,虽说有亚文化,但不可能形成文化冲突,这种情况下集权管理一般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